首页 >> 十三五规划
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表时间:2018-06-11     浏览次数:次     来源:办公室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名城”,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冲刺阶段。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全县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十二五”发展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延寿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强县”战略部署,紧密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积极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截止2015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8亿元,年均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7.3%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728.74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4%45.7%35.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35.84.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达到17.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工业强县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9户,工业投资达到26.7亿元。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达到50户,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实施有机亚麻产品开发、新型药品技术开发等重大科技项目5项,完成投资7200万元,实现产值3.8亿元。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50.3%提高到56.9%。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延大牧业、鼎鑫沙棘、瀚钧药业、延寿亚麻新增1万锭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四证合一”。全面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各项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财税金融、科教文化等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成果持续拓展。先后获批成为全国有机产业化示范基地、粮食高产示范县、中国亚麻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对外开放全面进步,累计引进实体招商项目76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2个,全口径到位资金119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77个,完成投资79亿元。顺利纳入《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成为沿边开发开放带动区,充分发挥对俄贸易办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与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达成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与绥芬河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际利用外资4623万美元,年均增长13.5%

  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获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县城面积由10.08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兴水拓城”发展战略深入实施,2011年以来,启动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5个,完成投资54.4亿元。全面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建成东风国际、鸿泰康城等一批高品位住宅小区。“四桥两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延寿大桥、天台大桥、长寿大桥和平安大桥,续建山河大道、实施福寿大桥引道工程。新增公交线路6条,实现城关镇全覆盖。高标准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县城主要街路和规划内巷道硬化率分别达到100%9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绿地面积和公园面积分别达到12.4平方米和7.1平方米,初步构建了以延寿大桥为战略支点,以延寿湿地公园、山河公园为带状展开,以山河大道、蚂蜒河堤顶景观大道为连接纽带,彰显养生文化、突出湿地特色的城市景观廊道。建成生产和生活两座污水处理厂,原址和新址两座供水厂,城东和城西两座热源厂,城北和城西两座垃圾处理厂,住户和汽车两座加气站,实现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全覆盖。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抓住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机遇,顺利纳入国家级“长白山生态保护区规划”,长寿山景区获批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AAA景区,蚂蜒河湿地公园晋升国家湿地公园,欣悦山庄和长寿山庄被评定为国家AA景区、市乡村旅游示范点,长寿村被评为市级旅游小镇,建成旅游景区景点10余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中心城区机械化保洁率、清雪率分别达到60%75%,实现绿色清冰雪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省级新农村星级村44个。县城集中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累计造林23.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76%,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综合治理小流域112条,减少水土流失量168平方公里。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业绩。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45%以上,累计完成惠民行动项目投资超过10亿元,城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8%21.7%。建设1所市级示范性高中,13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辍学率控制到2%。坚持就业优先,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2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025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89%99%。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累计竣工棚改回迁房2639套、41万平方米,为7935户群众享受到廉租住房补贴。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社会听证、公示等制度。围绕减事项、优流程、更便民,精简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了“一章审批、一表受理、一照办结、一图联审、一口收费”。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现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实施道德建设工程、人才振兴工程、特色文化工程、依法治县工程,推动全县道德文化建设。通过典型人物引领,榜样力量带动,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精神文明水平逐步提高。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宏观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和不利因素叠加,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特征。放眼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将在中高速增长中迈向中高端水平。同时,潜在的风险也很多,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传统动力和传统要素优势减弱,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发展机遇: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但总体判断,我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具备较快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增长空间。

  ——以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带动全面开放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我省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建设“龙江丝路带”,以及全市对俄贸易的战略升级,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我县深层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全面释放对内对外开放活力,加快形成以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推动发展的局面。

  ——以创新发展战略带动全面创新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为我县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促经济转型升级面临重大机遇。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升级,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提出了“中央安排的东北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县及县以下配套资金”、“中央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和交通末端干线公路建设的项目补助和资本金倾斜”、“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等一系列政策红利,为我县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闯出振兴发展新路、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县被评定为全省四个“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县(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提升,有利于依托绿色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和专项扶持,加快蚂蜒河流域治理和湿地保护开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迈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外部环境总体趋紧,对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

  ——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加大我县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再平衡时期。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国内需求增长将放缓。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县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经济增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发展不足与结构不优并存,产业转型的压力更加明显。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产品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偏资源型、传统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明显滞后。在这一轮经济转型中,我县同时面临快速壮大经济总量和促进产业转型的双重艰巨任务,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够,继续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县发展形成双重挤压。沿海发达地区进入优化发展阶段,引导产业向内陆转移;中西部地区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赶超期,开放优势增强。我县技术储备和要素资源都处于相对劣势,面临高端进不来、低端要转出的严峻考验,产业发展两头受阻。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进一步强化我县资源环境约束。国家正在推进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防治,并划定环境容量底线和生态红线,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我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资源能源消耗高的矛盾较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大。

  ——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对我县和谐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县房地产、地方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财政收入放缓与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治理比较薄弱,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总体判断,积极应对“十三五”时期的各项挑战,必须增强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以发展理念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问题挑战,以改革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放大一系列机制及政策效应,推动体制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确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任务。

第一章 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紧扣“强县、名城”目标,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坚定实施“四兴”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延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产业名城、民生事业的先进地区、养生文化的旅游胜地,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

第二节 发展理念

  ——改革驱动,创新活力。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调整结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立足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发展滞后的县情,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全县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在扩规模、强实力的同时加快全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全县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发展的后劲,确保稳速增势,推动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规范各类开发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补齐短板,普惠共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使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地缘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融入哈尔滨市都市圈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城乡建设品质,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延寿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产业名城、民生事业的先进地区、养生文化的旅游胜地。

  独具特色的产业名城。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中草药种植和肉鸡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具有延寿特色的食品产业集群、北药种植开发基地和哈东地区养殖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肉鸡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亚麻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麻纺、制药基地。

  民生事业的先进地区。发扬革命老区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全面建设民生事业强县。

  养生文化的旅游胜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绿色家园,养生延寿”为主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生态休闲游与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壮大旅游产业,叫响“龙江旅游名城,中国长寿之乡”品牌。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7%。产业迈向较高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实现内外需协调拉动。新上项目800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促进居民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积极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2018年末以前摘掉贫困县“帽子”,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

  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迅速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229.243.6,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招商引进资金12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就。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7%以上,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实现人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良好环境。

    “十三五”延寿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指标值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

2020年目标

备注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6

6.5-7

预期性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20.8

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2

10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1

10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6

7

预期性

年入境旅游人数(万人)

31.2

5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7

预期性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9

8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4.3

预期性

总人口(万人)

27.2

28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3

预期性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91

100

约束性

城市建设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

40

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

90

95以上

预期性

资源环境

森林覆盖率(%

51.76

53以上

约束性

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

3.4

3.4

约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

73

80

约束性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100

约束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7以上

约束性

第二章 开创县域空间开发新格局

  坚持“一河居中、两岸同兴”战略构想,以蚂蜒河水系保护性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水为脉,以水定城,存水于城,依水建城,突出蚂蜒河水系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突出“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工业园区发展”三个核心,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新城区开发: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城。深入促进产城融合,加大公园、广场、公共休闲运动场所建设力度,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强化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条件。

  老城区改造:加强市政工程维修改造和城镇环保设施建设,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通过改造,把老城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网络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人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家园。

  工业园区发展:始终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导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园、纺织产业园、制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努力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相协调、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成为延寿产城融合引领区。

  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便捷、生态和谐”的原则,着力打造3核、8节点、2轴多放射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即以城关镇3核心为中心,以8个中心乡镇为节点,以饶盖公路、延中公路为轴放射展开中心村建设。

  在城关镇建设上,遵循城区南部景观休闲中心区、城区西部行政文化中心区、城区东部商贸物流中心区、城区北部文化体育中心区功能定位,完善城关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中心乡镇建设上,充分发挥资源、地缘和产业优势,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创造性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积极打造一批带动能力较大、辐射能力较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特色突出的中心镇群体。加信发挥交通、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品贸易、稻米加工和水产养殖,兴建批发市场,发展交通运输,打造商贸重镇;延河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水稻、肉鸡、果蔬、食品、粮油等产业,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强镇;六团镇发挥水稻种植、肉鸡和水产养殖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大镇;中和镇依托农产品、山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米加工、山野菜加工、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开展场镇共建,着力打造特色食品集镇;寿山依托矿产、林木和山产品资源,大力发展肉鸡、野猪等特色养殖业,打造特色经济大乡;青川依托欣悦山庄、石城山等旅游资源,以及药材、木耳等丰富的山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山产品加工业,打造特色经济大乡;玉河借助长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蚂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名乡;安山乡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肉鸡、林果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经济大乡。

  在中心村建设上,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关键点和突破口,按照“一村一品”的基本原则,着力完善产业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以促进就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以转移农民推进房、路、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城乡流动,逐步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心村。

第三章 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着力把延寿独特的资源、生态、政策、域名和文化优势整合到产业项目上来,以“四化”同步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四大特色”产业(绿色食品、亚麻纺织、医药制造、养生旅游)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化农业为基础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园区载体能力提升工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重大项目支撑工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引领,以农业稳产增效为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造蚂蜒河流域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延寿区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延寿模式。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6亿元,年均增长8.97%;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到18亿斤以上。

  一、优化种养殖业生产布局

  以发展产业化带动结构调整。全县种植业分4个区,即中部平原稻作区,蚂蚁河两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种植水稻100万亩;南北丘陵旱作区,种植大豆、玉米50万亩左右;南北山区经作区,种植浆果、地产果和中药材等作物10万亩左右;镇郊沿路瓜菜区,以5镇郊区村和饶盖、延中公路沿路村为重点,发展绿色设施瓜菜4万亩左右。畜牧、水产养殖业分为5个区,即中部平原肉鸡区,以中部平原沿路村为重点发展肉鸡产业;山间地带肉牛区,以平原和丘陵过度地带为重点发展肉牛产业;丘陵地带生猪区,以南北半山区丘陵地带为重点发展生猪产业;南北山区肉羊区,以南北山区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生态渔业养殖区,以加信镇、六团镇、延寿镇和玉河乡为重点发展生态养鱼产业。

  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支持,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改造生态标准化农田100万亩,保护黑土层增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投资9亿多元,加强蚂蜒河、黄泥河、亮珠河流域等16个控制性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主要灌区工程配套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夯实农业发展后劲。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发展智能温室、标准和简易大棚等农业设施。支持加信、中和、延河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六团、玉河、安山、太平川种畜场等8个旱田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加快设施农业专用品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以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扩大农机装备总量,实施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养殖业,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推广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50万亩。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农业原料基地向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转型。重点建设10个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企业入园和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为纽带,形成绿色粮油加工、粮食深加工转化、山特产品加工、无公害蔬菜、专用玉米、大豆等产品为主的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改变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档次不高现状,带动全县经济建设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到2020年,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户和12户,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和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推动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企业、经营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反租倒包、以地入股、集中代耕等多种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适应市场需求,完善种养加销合作机制,创新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

  五、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创新土地利用管理、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农产品交易现代化的大发展。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健全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农田到入市前全程质量控制。支持县农村商业银行在乡镇设立多家分支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成立金融租赁公司,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型农机具及工业发展设备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专栏1 农业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15个亿元以上农业重点项目,5050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

亿亩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7.9亿元,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包括渠系改造、田间道路等工程。

蚂蜒河流域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投资4亿元,建设蚂蜒河百万亩高标准农业生态示范带,实现GAP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有机种植面积2万亩,GAP基地12个。

非平原区稻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非平原区稻作农业生态示范区20万亩,建设水稻自动排灌控制系统,年产水稻1.17亿公斤。

蚂蜒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6.8亿元,维修加固堤防28.5公里,新建堤防15公里,堤防外植树造林1.5万亩,加强两岸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保护。

灌区续建项目。投资4亿元,建设加信、中和、新城、关门山等10个灌区配套改造,完成干渠改造15条,建设构造物300座。

北药种植基地开发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北药种植基地10个,面积3万亩,种植适宜发展的人参、西洋参等地产药材。

食用菌种植及菌种开发项目。投资1.8亿元,续建食用菌种植基地10个,年产1000万袋菌包生产基地,种植基地面积1000亩,年生产食用菌5000吨,年产值3亿元。

粮食仓储项目。投资4000万元,建设永兴、中和等4个粮库8万吨储粮仓。

第二节 提高工业竞争力

  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引,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亚麻纺织、医药制造等3个亿级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8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54户,总产值超过69.2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功能食品、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食品等,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绿色、有机、高附加值转化,叫响“寒地黑土”食品品牌。到2020年,食品工业实现产值39.3亿元,年均增长8%

  ——肉鸡产业链。以延大牧业为牵动,健全完善肉鸡养殖基地(户)扶持政策,调动养殖肉鸡积极性。推进养殖基地扩建和提档升级,推广现代养殖高新技术,稳步提升饲养量和存栏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发展肉种鸡基地,实现鸡雏自给。积极引进肉鸡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分割冷鲜肉、发展肉制品和各类熟肉精制品。

  ——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链。以香其酱、永和豆浆为牵动,积极引进大豆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大豆酱、大豆蛋白、大豆粉、豆奶、磷脂、低聚糖等精深加工产品,实施配套升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

  ——水稻精深加工产业链。创建有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55万亩,打造“延寿大米”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着力引进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保鲜米饭、精制米、米糠蛋白、谷维素、稻壳块燃料等产品,提升综合效益。

  ——粗粮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推进粗粮基地建设,到2020年,集中建设水磨等食品原料加工基地10万亩,水磨食品、绿色煎饼年均达到5万吨以上。积极引进专用玉米生产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化工醇等精深加工产品。

  ——果蔬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依托鼎鑫生物、成德果疏等龙头企业,全力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沙棘系列饮品、马铃薯休闲食品、变性淀粉、精淀粉、食用菌、冷冻保鲜等加工产品。

  ——山特产品加工产业链。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公司加农户路子,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发展浆果、坚果、沙棘果、红树莓、山野菜、食用菌、秋木耳、蜂产品、林蛙油等,加大树莓果、黑豆果酒、保鲜山野菜、蜂蜜、矿泉水等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专栏2 食品产业生产基地

粮食

水稻:规划以蚂蜒河和亮珠河为轴心,以延寿镇、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安山乡、寿山乡、玉河乡、延河镇和青川乡为核心区域,发展水稻种植基地100万亩,扩大现有有机水稻基地的影响力

玉米:以南北半山区丘陵地带的延寿镇、六团镇、安山乡、寿山乡、玉河乡、延河镇和青川乡为核心区域,发展玉米种植基地30万亩,其中甜玉米5万亩。

大豆:以南北山前漫岗及低山丘陵的六团镇、安山乡、寿山乡、延河镇和青川乡为核心区域,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生态优势,打造有机大豆基地20万亩。

畜禽、水产品

肉鸡:以延大牧业为龙头,实施肉鸡养殖基地开发项目,规划以县家禽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延河镇、延寿镇、六团镇、加信镇、安山乡、玉河乡和寿山乡为重点区域,新建肉鸡养殖基地50处,发展年出栏2万只以上的专业大户500户,肉鸡饲养量达到3000万羽。

肉牛:以延寿镇和青川乡等6个乡镇所辖的30个村为基地,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0个,培育养殖大户100户,肉牛养殖量突破8.8万头。

生猪:以南北半山区丘陵地带为重点发展生猪产业,建设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猪场9处,生猪饲养量达到62.8万头。

水产品:以加信镇、六团镇、延寿镇和玉河乡为重点区域,发挥自然水库资源优势,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养殖基地3.7万亩。

果蔬

以五镇郊区村和饶盖(铁通)、延中公路沿路村为重点区域,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有机蔬菜种植基地6000亩、有机水果基地1万亩、山葡萄种植基地10处、有机食用菌基地10个、年产1000万袋

  亚麻纺织产业。推动亚麻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亚麻纱、亚麻色织布、印染、亚麻籽油等,规划建设亚麻产业创业园和亚麻文化广场,积极引进亚麻制品深加工项目,继嘉亚麻纺织新增1万锭建成投产;发展特色亚麻纱,形成以亚麻工艺品为主的亚麻生产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使产业经济效益再翻一番。到2020年,全县亚麻纺纱规模突破6万锭,纺纱产量超过2万吨,织布能力2000万码,亚麻纺织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20亿元和4亿元。

  ——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积极发展壮大亚麻编制、针织、服饰等小微企业,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拓宽企业发展方向。到2020年培育亚麻小微企业30家以上。

  ——走综合开发的路子。适时推进亚麻规模化种植,发展纤维、籽油兼用型原料种植,依托科研部门技术力量,共同促进综合开发。围绕亚麻籽、亚麻秸秆综合利用,开发籽油、多酚、杆胶等新兴产品。

  ——走合作化路子。积极发展亚麻种植合作社,针对农民利益,结合市场实际,以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亚麻种植的比较效益,推进亚麻种植逐步实现规模发展。到2020年,发展合作社3-5家,落实亚麻和汉麻种植基地面积5万亩。

  ——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鼓励和引导亚麻纺纱企业与农民自主合作,采取租赁土地、入股投资等方式发展亚麻种植和原料加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为亚麻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条件。

  医药制造产业。壮大誉衡、瀚钧等现有医药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具有生产研发能力的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抗生素、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蛋黄卵磷脂、生物疫苗等。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大三鞭丸、安脑丸、清淋冲剂等知名药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培育10个国内知名医药品牌,开发5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建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加强医药基地建设,以延寿镇、延河镇、玉河乡、青川乡和安山乡为重点区域,实施北药基地开发项目,大力发展西洋参、沙参、桔梗、甘草、板兰根、薄菏等各类中药材基地10个,面积3万亩,延伸医药制造领域产业链条。到2020年,医药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1亿元,成为支柱产业。

专栏3 工业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20个亿元以上、100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以香其酱产业园建设、绿色有机食品深加工、鸿源食品二期、永和豆浆二期、延大牧业饲料加工、亮珠米业扩产改造、优质大豆深加工、鼎鑫沙棘、玉米胚芽生产、山葡萄酒厂等项目为牵动,重点推进10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1.3亿元。

亚麻纺织产业。以亚麻城产业园建设、继嘉麻纺扩产改造、亚麻染色纱色织布、亚麻品种研究和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亚麻小微企业创业中心等项目为牵动,重点推进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6.5亿元。

医药制造产业。以誉衡药业片剂生产线、翰钧药业颗粒剂生产线等项目为牵动,重点推进3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4.8亿元。

其他工业产业。以长寿山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新能源利用、奎兴石灰岩开采、团山子油页岩露天开采、老牛沟“延寿养生第一泉”、超高标号特种水泥等项目为牵动,重点推进9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1.2亿元。

第三节 推动工业园区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转型升级方向,大力发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亲情”招商和“乡情”招商,加快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相关产业转移。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围绕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发展一批牵动力强、附加值高、影响远、贡献率大的重点知名企业,推进优势产业向区域集中,重点项目向产业集中,构建食品产业园“一园”突出,亚麻纺织、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园“三园”并进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20年,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食品产业园重点引进水稻、玉米、食用菌等农产品山产品深加工企业4户;制药产业园重点引进中药材深加工和西药制药企业2户;纺织产业园重点引进亚麻纺织、涤纶纺织、纯棉纺织等企业3户;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新材料、机械制造和各类机电设备生产企业3户。统筹园区建设,投资1.2亿元,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教育、医疗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达到国家级园区标准。实施“飞地模式”,继续加强与省内先进工业园区的对接合作,共享土地、技术、管理、税收等多种资源,着力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以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重要依据,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到2020年,园区新开发面积1.7平方公里,累计建设面积发展到7.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55户以上,产值达到32亿元以上,年均增幅8.6%左右;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年均增幅9%以上。

第四节 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一、大力推动养生旅游产业发展

  围绕打造“养生旅游名城”目标,以省市旅游产业大发展为契机,以“绿色家园,养生延寿”为主题,以“基础设施标准化、服务质量规范化、宣传营销品牌化”建设为抓手,把延寿养生文化旅游品牌融入到“哈尔滨大旅游圈”的旅游线路中,使之与周边景区形成互动、互补的区域联合机制,推动养生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针,继续完善长寿山石林石海、长寿湖、长寿村等旅游景区景点基础建设,强力推动“游长寿湖,体验天下第一寿”、“登石林,赏奇观”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谋划开发长山滑雪场、二龙滑雪场、石城山、花砬子、七华里等风景区和养生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形成集登山游湖、休闲度假、徒步登骑、体验长寿于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蚂蜒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力争“中国长寿之乡”申报工作全面完成,实施长寿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长寿山二期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养生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养生延寿”品牌形象,实现养生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依托革命老区,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建成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按照政府组织、农民自愿的原则,扶持引导新建“农家乐”100家、采摘园20个、垂钓园50处,开发山野菜、中草药、本地鸡等农副产品,形成集餐饮、住宿、垂钓、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度假村。拓展与旅行社合作领域,深入探索景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打造全市“一日游”最佳旅游目的地,推进“延寿两日游”规划进程。到2020年,创建4A级景区1个,新增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3个,市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年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二、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

  完善商圈布局,按照城市空间发展定位,布局建设品质一流的商业综合体和便民商服点。加快人流集聚、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积极挖掘传统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水平。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医养合一”为引领的养老事业以及以高端养老服务业为代表的养老产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以“候鸟式”养老产业项目为引领,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推进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配送到家服务。

  三、推进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配送中心及农家店信息化改造进程,建设标准化信息化农家店。建立完善的银企对接机制,组建担保公司,推广“助保贷”等优秀金融产品。到2020年,金融存款达到95亿元,贷款70亿元,机构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全覆盖,达到13家,网点总数51家,从业人员达1000人。推广建立县、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站,探索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推广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服务综合体系,完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土地流转、质量安全等公益性服务,拓展金融、农资供应等经营性服务功能。

专栏4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养生旅游。以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性开发、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城山旅游区建设项目、长寿湖二期保护工程、蚂蜒河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等4个亿级项目为牵动,重点牵动10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3.4亿元。

健康服务。以养生文化产业园、全民健身馆、养老服务中心等6个亿级项目为牵动,重点牵动8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3.6亿元。

商贸服务。以电子商务产业园、盛安金街、东风国际城市商贸综合体等3个亿级项目为牵动,重点牵动10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0.2亿元。

商务会展。以综合贸易大市场、地标名优产品展厅等5个亿级项目为牵动,重点牵动综合检验检测综合实验楼等5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6.3亿元。

第四章 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

  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注重通道建设、城市交通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一、构建对外综合交通大通道。到2020年,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新建国道三合至莫旗公路延寿至胜利段(一级公路)54.138公里;投资3.6亿元,升级改造饶盖(铁通)公路尚志至方正(延寿段)57.4公里。投资6750万元,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投资100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延长米;投资4000万元,建设福寿大桥307.7延长米;投资5400万元,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20公里。谋划绥满公路延寿连接段工程。

专栏5 构建交通通道体系

争取建设通用机场项目立项,并启动建设。

新建国道三合至莫旗公路延寿至胜利段,建设一级公路54公里,全宽24.5米。

拓宽改造延中公路67.6公里。

升级改造饶盖(铁通)公路尚志至方正(延寿段)57.4公里,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全宽18米。

拓宽改造宁延公路宁远至延寿段22.5公里,三级公路升级为二级公路,全宽9米。

实施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仓储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二、建设快捷的现代城市公交系统。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公交、出租为骨干的公交系统。增设公交站点20处,方便群众出行。到2020年,主城区公交线路总里程达到60公里,公交线路达到10条;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进程,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3条、城乡公交3条,建设停靠站点115个,逐步形成县、乡()、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3%

  三、推进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现状,持续推进静态交通工程建设,通过新建项目配建停车场、既有建筑配建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新建地面停车场5个,逐步缓解停车难题,改善周边动态和静态交通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与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建设相结合,新建兼顾静态交通与防护功能的地下空间。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安排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解决“马路拉链”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改善城市地面景观。到2020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7公里,汇集通讯、供水、供热、供电、排水、宽带等。

  供电。配合哈尔滨市实施“北电南送”战略;对106个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现有设备的输送能力和供电能力。做好城市配电网和主网架的衔接,解决配电网供电瓶颈问题。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电网。

  供热。加强捷能热力供热设施完善和管理,确保供热质量。维护城镇供热管网,新增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铺设管网35公里,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大力推进8个乡镇所在地集中供热建设。到2020年,乡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

  燃气。进一步完善以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辅的供气结构。积极推广新型能源的利用工作,推进奥德LNG存储气化LCNG加气站工程和奥德燃气管道建设,加强供气站的管理和维护。到2020年,年供气量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供水。加强供水厂建设和管理,在亮珠河建水源地提水站1处,引亮珠河水入县城,建一条输水管线,铺设管网30公里,新建日处理能力4万吨供水厂,作为县城补充水源,确保供水安全。到2020年,新增市政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

  排水。加快改造老旧排水管线,加强城市内沟渠治理,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城市出现内涝。到2020年,新增排水管线25公里,排水管线总长124公里,排水管网密度达到10.33公里/平方米。

  污水处理。加强污水处理厂维护和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垃圾处理。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完成垃圾处理厂建设任务,建设形成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多元化垃圾处理体系。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以上。

信息网络。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一步提升广电、电信网络承载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农村20兆宽带接入能力,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兆,中心城区无线宽带全覆盖。

第三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化城管。实现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整体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管控空间从主城区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管理职能从规范化管理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全面更新完善地理信息系统( GIS)数据,确保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准确率达到90%以上,重点补充各乡镇部件信息90%以上,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城管网络。主城区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达到97%以上。

  园林绿化。以“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森林式”绿化发展为依据,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新建国学公园等公园广场10处,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至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人。

  道路桥梁。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铺装黑色路面20万平方米,硬化面积18.2万平方米,改造街道120条,城市道路完好水平达到优等级,城市道路综合完好率达到90%;打通镇内城西路两端、吉盛路南端、东风路南端等环形道路4条,构建“七横七纵”的城镇道路环网。实施山河大道二期建设工程,硬化道路12万平方米,启动蚂蜒河南岸景观道建设工程,实现蚂蜒河两岸道路畅通,环境优美。安装路灯298盏,铺装人行步道板5.2万平方米。强化行业管理目标考评监督、检查,科学监督,监管到位,建立完善城市道桥行业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环境卫生。全面落实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机制,深入整治背街背巷、居民庭院、市场摊区、露天烧烤、基建工地、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环境,持续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将城区机械化清扫和清冰雪率提高到90%以上。

专栏6 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投资10亿元,实施亚麻厂新城雅居小区、帆布厂育新小区、糖果厂长安小区改造项目。

综合管廊。投资1.5亿元,在县城内建设地下管廊1.7公里。

供电。投资4250万元,完成10千伏延寿镇联络线新建、电网优化和线路改造235公里。

供水。投资1.2亿元,在亮珠河建水源地提水站1处,引亮珠河水入县城,建一条输水管线,铺设管网30公里,新建日处理能力4万吨供水厂一处。

排水。投资1亿元,全面实施县城排水管网升级改造。

污水处理。投资550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污泥处理项目,建设污泥深度处理间850平方米。

垃圾处理。投资1.2亿元,实施垃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建垃圾资源化处理厂一处,工艺为全封闭、自动化分拣系统等11个子系统。

大沟改造及公园广场。改造西大沟、富强沟2700米;建设公园广场、绿地、景观小品5万平方米;改扩建桥梁5座。

信息网络。投资5000万元,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及有线宽带项目,实现县城1.9万户、乡镇3.8万户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平移。

第四节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围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城、八镇、三十村”整体布局,以市级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鼓励和支持延寿镇、加信镇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一、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树立全域眼光,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盘谋划,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城乡发展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农业合作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二、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城镇、乡村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3亿元,在全县106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六美”为目标,集中治理“五乱”现象、抓好“六改”工程、开展“四化”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完善中心村-自然村布局体系,加快村庄整治和建设进度,提高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布局村庄建设、土地整理和扶贫开发项目,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村庄整治建设同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建设新家园中创造新家业。全县每年建设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各乡镇分别建成1个中心社区、1个农村社区和23个中心村,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评比,设立善行义举榜,用好道德讲堂,制定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到2020年,创建文明镇村参与率100%

专栏7 乡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工业园区。建设加信镇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将稻米加工、粮油贸易、秸秆加工、稻壳加工等环保达标的企业吸收入园,促进加信镇建立以粮油贸易为主的“商贸名镇”。

新型城镇化。加信镇、中和镇、六团镇、延河镇、青川乡、寿山乡、玉河乡、安山乡政府所在地水泥路硬化30万平方米,铺装步道板4万平方米,更换路灯500盏,栽植绿化树5000株。

污水垃圾处理。加信镇、中和镇、六团镇、延河镇、青川乡、寿山乡、玉河乡、安山乡政府所在地新建8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和8座垃圾处理厂。

饮水。投资10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档升级。

供热。实施中和镇、加信镇、青川乡集中供热项目,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

电力。投资4250万元,完成66千伏延寿、中和、六团、延河、安山变电所和高台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资667万元,完成0.4千伏、80个台区改造工程。

邮政。实施邮政惠民工程,建成村邮站106处,实现农村通邮百分之百全覆盖。

农田水利。省级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山河灌区等10个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蚂蜒河治理工程、黄泥河治理工程、5处山洪沟治理工程、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清淤工程、优质水稻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和镇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六团镇生态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关门山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乌吉密河和大柳树河治理工程。

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3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5条、面积238平方公里。投资8000万元,实施寿山乡2个泥石流治理项目。投资1400万元,实施六团镇团结村补充耕地项目,治理农田860公顷。

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项目,设置垃圾箱1060个,购置垃圾转运车辆32台,设置垃圾收储间106个。

第五章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按照中央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两个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8年末前,完成全县3.91万贫困人口脱贫和3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稳步实现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做到对象识别、信息管理、措施指向“三个精准”,明确“扶持谁”。

  一、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在全县32个贫困村、3.91万贫困人口中清洗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严格执行“两公开一公告”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将贫困村迁移出来的贫困人口存量按有关要求分解到60个非贫困村。按照要求准确采集录入贫困人口相关信息,完善帮扶责任人确定工作。

  二、明确脱贫措施指向。因户因人制定预脱贫措施,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开发特色产业,采取符合实际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形式,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带动0.9万人次贫困户增收脱贫。通过整村推进、增加务工、落实政策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三、确定脱贫责任主体。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的要求,明确脱贫责任主体,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实、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资助活动和实施帮扶项目。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开展资助贫困村、贫困户活动。

第二节 落实精准脱贫措施

  通过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精准脱贫。

  一、发展生产脱贫。通过实施发展生产,全县到2019年末完成1.5万人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施县级产业攻坚促脱贫,依托全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要素,发挥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培育龙头企业和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12个立县特色支柱产业。实施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贫困村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特色种养加专业户,打造一批特色收益高、具有带动作用的致富项目。实施贫困户入户项目促脱贫,结合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发展意愿,帮助其制定发展计划和保障措施,促其限期内脱贫。

  二、发展教育脱贫。通过实施发展教育脱贫,全县到2019年末完成0.45万人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施基础教育建设促脱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贫困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扩大资助范围促脱贫,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杂费、提高贫困中高职学生资助标准、落实省扩大省属高校招生配额政策等促脱贫。提高技能培训促脱贫,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和力量,加大全县贫困群众的增收技能培训,促其通过技能提高增加收入。

  三、社会保障兜底脱贫。通过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促脱贫,全县到2019年末完成1.6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落实好社会兜底政策促脱贫,落实好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相衔接机制,健全完善信息、程序、政策、保障衔接机制,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实施健康工程促脱贫,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硬件设施和人才引进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贫困人口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政策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贴。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脱贫。支持贫困村和老区村建设交通网络、农田水利、农村电网、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水、电、路入手,推进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文化惠民项目等精准民生工程建设。

专栏8 扶贫开发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46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重点项目8项,投资1.7亿元。

乡村道路连接路工程。修建连接路工程20项,建四级4.5米宽水泥路102公里,涵140道,总投资5800万元。

乡村道路屯内路工程。修建连接路工程12项,建四级3.5米宽水泥路83公里,涵160道,总投资4000万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节水灌溉项目5项,建渠系构造物172座,改善灌溉面积2.94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51万亩,总投资2400万元。

农村道桥建设项目。建设农村道桥80座,投资1600万元。

晾晒场建设项目。建设晾晒场32个、12.8万平方米,投资1150万元,受益人口5000户、1.8万人,其中贫困户2400户、6700人。

贫困劳动力意外伤害小额保险。为28000名贫困劳动力投入意外伤害保险,投资420万元。

泥草房危房补助。为800户贫困户每户补助8000元,投资640万元。

中高职贫困学生补助。为200名贫困学生投入补助资金,投资300万元。

第六章 汇聚创新创业新力量

  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到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户以上。

第一节 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主动对接哈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争取对我县科研项目的帮助和支持,力争在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依托具有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中型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争取进入省市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培育、引进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提升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突破稻米、粗粮等特色食品研发难关;围绕亚麻纺织产业发展,重点突破亚麻成衣制造等关键技术;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

  二、转化科技成果

  建立健全创新研发同市场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劳动同收益对接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省工研院、市食品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之间的有效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立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制度,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并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一、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

  加强与在哈投资机构合作,扩充平台内的银行、担保、投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等各类服务机构数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股权投资协会”等社会组织,提高科技投融资服务的规模、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财富等小额担保机构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拓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

  二、深化对外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哈科会举办的各类科研活动,创造更多的对外科技合作机会。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联合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高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第三节 培育创业创新型科技人才

  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研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和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通道和服务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和文化环境,注重青年人才的利益诉求。到2020年,累计引进人才400人,引进技术100项。做好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建成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园区或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整合部门职能,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中心。

第四节 实施“互联网+”战略

  抓住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有利契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大4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TD-LTEVO-LTE技术转型,构建移动互联网基础平台,奠定实施“互联网+”战略技术支撑。到2020年,实现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

专栏9 延寿县2020“互联网+”行动方案

“互联网+”项目审批。推行企业“四证合一”、“一证一码”基础上,推行跨部门网上并联审批,实现项目审批“一张网”,注册登录“一键通”。

“互联网+”精准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深化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提高农业的精细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拓展农业营销渠道,把延寿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延寿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

“互联网+”农产品溯源系统。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地进行统一编码,建立电子化产地编码和溯源码编码体系,为农产品配置身份标识,基于产地基础信息和环境检测信息开具产地证明,加强对示范区农产品生产产地的全面管理,依据标准化操作规程定制生产档案,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全程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全县统一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和触摸屏信息服务终端的安全溯源通道,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标准化生产管理。

“互联网+”亚麻纺织。发展基于互联网新型生产加工模式,增强智能生产能力,提供原料种植、收购、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等网上服务,提升亚麻产业链协同水平,提高整体发展水平,打造新型纺织工业体系。

“互联网+”跨境电商。加快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建立对俄商贸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对俄展会平台,加快发展对俄电子商务,提升对俄贸易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延寿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体系。

“互联网+”智慧医疗。利用互联网连接9个乡镇、106个村级卫生室(所)和5个县直医疗单位,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病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视频教学和数据分析的互联互通和统一管理。

“互联网十”智慧旅游。基于延寿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和养生旅游品牌优势,推动互联网与旅游行业的深入融合,建设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旅游信息化资源,逐步打造成为连接旅游消费者、旅游景区、酒店商圈、旅行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实现“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

“互联网+”益民服务。以互联网整合线上需求信息与线下服务资源,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均等的健康养老服务、互联网教育服务、智慧社区服务。

“互联网”+教育(人人通)。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作目标,依托“班班通”终端及云服务平台,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应用生动地引入教学课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互联网+”智慧物流。引导和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以医药行业为示范搭建专业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建设智能物流配送系统和精细化仓储管理系统建设,形成一体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畅通、构建形成区域物流中心。

“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决策和应急指挥中心,加快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利用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工作效能。

投资8000万元,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包括仓储物流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电商孵化中心,打造电子商务核心区。

第七章 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以上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

  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定位,我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是限制开发区域。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对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重点开发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有序整治和清洁企业、园区等生产空间,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强化环境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着重加强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完善环保制度设计、规划、监测、执法、宣传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推进长寿山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完成造林33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10.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790立方米,森林抚育面积70.6万亩,实施“北方特色林木可持续发展”项目7.6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森林经济功能向深林生态功能转变。实施蚂蜒河湿地公园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大测土施肥面积比例,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提高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和综合治理设施,开展有机肥、沼气等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改善村容村貌。2020年,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到3类水体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加强城乡绿化,沿主要河流两岸、交通干道、景区绿带实施绿化提质,对水库、渠堤的宜绿地段及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坡实行全面绿化。控制城乡建设占用林地,推进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支持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居民小区建设单位附属绿地,进行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示范,形成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推行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改善土壤土质和肥力,协调农用地生产和生态功能。认真落实省农业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方案,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到2020年,化肥亩均用量达到10公斤(折纯)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化学除草剂用量减幅达到2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5%以上。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强PM2.5等大气污染物监测,扩大热电联产供热范围,加快小锅炉并网改造,贯彻落实《哈尔滨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暂行办法》,防治扬尘污染,加强农村秸秆焚烧治理,鼓励农村选用更先进、更节能环保的取暖炉具。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比2015年减少6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5年下降30%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平均浓度达标。加大农业和生产生活方面源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专栏10 节能减排重大工程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捷能热力电站有限公司二期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加工中高密度板建设项目、秸秆切碎还田增肥地力项目、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环境检测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项目。

第二节 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

  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化。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推动餐厨垃圾、建筑废弃物等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废旧汽车、塑料、橡胶、玻璃等再生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引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构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循环型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

专栏11 循环性产业体系工程项目

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城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废旧物资回收大市场建设项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农村生物固化成型燃料项目、太阳能新能源利用项目、太阳能路灯生产加工项目、利用废旧玻璃生产人造石项目、固体废弃物加工免烧砖项目、年产3万吨稻壳玉米秸秆机制碳棒项目。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稻米果葡糖浆加工项目、大豆低聚糖加工项目、精纯米糠油建设项目、羽绒深加工生产项目、微生物磷钾肥料生产加工项目。

第八章 建设民生事业强县

  围绕“建设民生事业强县”发展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增加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实现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

第一节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到2020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今后五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攻方向。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又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开发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介绍,促进劳动者合理有序的流动就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社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功能一体化工程,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

第二节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把增加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群众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20年,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最低收入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建设民生事业强县,把保障作为民生之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监督管理。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标准。深化社会保险管理改革,加快推进跨统筹地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保险费用异地结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保资金多元化筹措。建立完善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完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全面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增强为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优抚群体的福利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达到70%。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和参与环境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保障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卫生健康、社会福利保障服务、生存环境与法律保护的权利。

第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享有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提升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6年,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率为100%

  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巩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大力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民办园比例达到50%。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扩建和改造薄弱学校24所。开展“支教帮扶”活动,通过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名优骨干教师“送教到校”等途径,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到2020年,中小学校宽带互联网接入比例、校园网络环境建成比例、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达到100%。无线网络覆盖的学校比例达到100%。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到2020年,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

  加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巩固市级示范高中建设成果,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特色发展途径,培育各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争创省级特色学校。继续加大对高中阶段的支持和与省内外名校的沟通联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大力培育音、体、美等方面特长生。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统筹推进职业高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200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第五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按照“三贴近”要求,提高舆论宣传引导水平。新建和改扩建县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初步形成就近、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乡镇和社区文化设施网络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和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实施农家书屋“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基层文化的投入力度,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馆藏档案目录、纸质档案的全文数字化率均达到100%

  提升广播电视水平。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TV+”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拓展壮大衍生产业,积极发展IP电视、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媒体业务,培育“延寿TV+”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依托有线电视信号光缆传输网络有线广播,依托应急广播项目开展无线广播业务,丰富全县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建设体育强县。打响“冰雪体育强县”名牌,全力打造省级冰雪运动基地。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以上。重点建设室内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建成城区10分钟健身圈。拓展和夯实竞技体育项目基础和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校园足球运动。

第六节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落实“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全面均衡的医疗和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基层中医科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和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县人民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中医院新建、县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基本医疗设备增加20%,农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改造达到100%。全面推进“健康延寿行动”。到2020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79.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55/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66/千,新生儿筛查率达到98%。积极做好人口工作,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帮助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第七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创建国家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进一步巩固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让老年人生活舒心幸福。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新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和老年人综合性服务中心。完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内容,优先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需求。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领域,吸引社会力量建设养老长期护理机构、老年公寓和休闲养老基地,培育一批有资质、有能力、有品牌的养老设施专业运营管理机构。到2020年,养老服务从业人数达到2000人,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逐步建立老年护理制度。实施老年护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老年护理床位和服务队伍建设,形成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体系。

第八节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重点,以棚户区改造为支撑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加快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拓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通过新建、收购、机遇货币租赁补贴和长期租赁等方式,积极筹措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统筹筹集、并轨运行、分类使用,促进保障性住房供应基本平衡,满足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稳步推进五金小区、书香名邸、育新小区、永寿小区等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房屋2621户、17万平方米,实行统筹规划、统筹安置、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商住楼92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264821.2万平方米。完善住宅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标准,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理念,积极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不断提高住宅科技含量,推动住宅品质迈上新台阶。

第九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确保广大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面、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街乡(镇)和社区(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网络、公共安全防控网等六张治安防控网建设,夯实社会治安防范基础,进一步增强公众安全感。加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深度应用,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化水平,2020年底前,全县实现视频监控点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分析研判、实战指挥、部门联动、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深化群众性创安活动”。深化以“平安校园、医院、工地、交通、企业、景区、市场(商场)、金融网点”等八大系统为主体的行业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细化目标任务,拓展创建领域,健全考评体系,落实防范措施,治理突出问题。并以此为牵动,全面深化全领域、多层面群众性创安活动,着力提升我县整体创建质量和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两个”责任主体的责任,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安全管理队伍专业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安全监管网络化,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管理方式,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防范重大事故发生。到202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十二五”期末下降10%以上。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监管体系,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全县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没。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和驻延武警官兵建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和谐创建活动,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专栏12 民生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福利项目。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老年人综合性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东部区域农村敬老服务中心项目、殡葬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

义务教育项目。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建设项目、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民族教育建设项目、新建县第二中学项目、职教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小学校塑胶场地项目、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项目。县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建设项目、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项目、疾病预防中心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文化设施项目。县文博园展览中心(包括文艺馆、艺术鉴赏馆、多媒体艺术展览中心)、室内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新建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体育设施项目。全民健身馆、长山滑雪场、二龙滑雪场、足球俱乐部、新建体育中心塑胶跑道建设项目。

第九章 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健全和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经济市场化水平,着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一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搞好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和指导协调,进一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着力解决管理职能分割和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制定和完善管理规则,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体参与和竞争的环境。加强和优化基层行政资源,增强9个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和省市的简政放权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完善行政审批的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促进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充分运用构建良好的体制基础与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形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机制,落实收益上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管理,搭建国有资产统一调剂平台,严格规范资产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强化决策责任,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继续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保障政令畅通。

  五、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指标的权重,综合考核干部政绩,不断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公共支出制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做好财政预算编制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抓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托已经组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加快推进耕地、草原、林地、水面等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慎重稳妥、循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对经济改革的新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重点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打出“组合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化解房地产库存,疏通供需血脉,破解百姓“买不起”和开发商“卖不出”的矛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杠杆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清理和废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金融、电力、水利等公用事业和投资开发领域推出示范项目,引导多元资本参与,建立吸引非公有制资本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长效机制。用足国家级贫困县各项政策,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帮助各类中小微企业争取中央和省市设立的各类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

  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整合建立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推进“四证合一”登记制度为基础,建立全县统一、联通省市的企业登记和信用监管平台。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城市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健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融资方式,健全创业扶持投融资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风险补偿力度,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改革,建立债务管理考核问责和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逐步改善税源结构,使财政收入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入推进财政改革,稳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程序规范、动作高效、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联动监管机制、后评价机制,实施全过程监管。成立县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城镇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允许民间资本、域外资金以合理方式进入,探索进一步放开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领域准入门槛,给予同等政策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财政事权清晰、服务社会公共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社保、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在城镇建设、公共服务及生态资源保护等项目优先推行BOTBOOTBOO特许经营权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

第三节 推动社会事业改革

  一、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公立医院改革步伐,落实国家和省市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探索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积极寻找符合延寿实际的分级诊疗工作模式,继续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卫生应急工作及各项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

  二、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文化资源整合、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机制、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改革。同时引导鼓励非营利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十章 建设法治延寿

  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城市一体建设,开创依法治县新局面。

第一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城市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局面和谐安定。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广城乡社区民主协商经验,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努力实现政府治理与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社会服务为方向,整合基层各类资源力量,加快街乡(镇)、社区(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一条龙、一站式”公共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模式,完善中心社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统一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动态化、精细化、扁平化。

  加强城乡社区自治。以幸福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业主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参与,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和社区共建联席会议为组织形式的“6+2”社区建设机制。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联系社区制度,鼓励居民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监督,通过民主议事、听证评议等方式处理社区事务。推进社区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社区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发挥协同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委托的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等社会治理有关任务,逐步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政府对群众利益诉求主动回应机制和督办、督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维护群众权益的积极作用。完善矛盾纠纷综合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拓展“大调解”触角,加强法律诊所建设,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调节成功率达到96%以上。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依法治访、阳光信访,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有效化解信访疑难问题。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治安防范设施升级改造、智能化技防入户工程等平安建设项目,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工作,完善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及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依法打击非法集资,严格取缔私营贷款、担保公司及金融中介组织,做好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清退返还和预防宣传工作。完善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生产安全、消防、交通、危爆物品以及环境保护等监管机制,筑牢平安稳定根基。以平安建设文化节为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性文化活动,根植平安文化理念,固化综治宣传形式,健全完善常态化平安建设宣传机制。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延寿建设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公正司法。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保障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工作机制,构建并落实开放、动态、透明、便捷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司法公开。

  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强化各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执行职责,保证政令畅通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事项范围、主体、权限、程序和责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事权和职能,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行政执法事权争议协调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教育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制约机制。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并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政府工作各个环节,以“零容忍”的态度预防和惩治腐败。完善财政性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实现审计全覆盖。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政风行风问题,

  推进全民普法守法。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学习和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广场”、“法律大集”活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特别要加强公职人员懂法和守法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民生工作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第十一章 行动纲领的实施保障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四兴”发展战略,顺利完成既定发展目标任务,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抓落实,必须保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始终运用创新的措施和方法,举全县之力、聚全民智慧,共同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第一节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优化党委(党组)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活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街接。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在制定规划、计划时要强化衔接,完善规划实施衔接机制,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推动目标任务落实。县政府统一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要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形成落实责任分工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强化政策导向。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给市场主体以正确的导向与合理预期。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果断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强化政策储备,制定并适时启动相关政策预案。

  推进三个重大。强化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规划的支撑,组织实施一批改革试点、战略定位、载体平台等重大政策,具有全局带动性和目标导向性的重大工程以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优化“三个重大”战略布局,健全实施管理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实一批。

  统筹资金投入。改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强化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厉行勤俭节约,严控行政成本。

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有关部门对重点领域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完善指标统计制度,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规划宣传,动员社会参与,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站点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主办:365bet滚球投注 承办:365bet滚球投注 技术支持: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黑ICP备09010019号-5 网站标识码:23000042 公安机关备案号:23010902000185

联系电话:0451-84664129 E-mail: hrbfgw@163.com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